閱讀書本除了用眼睛看,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呢?

陳建志老師與聽眾進行大合照留念
桃園市自主學習3.0實驗室於18日邀請金車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陳建志老師,以「看見世界遺產、守護台灣文化」為題,帶領大家認識自己家鄉土地,感受古蹟與文物的珍貴,並探索臺灣與世界遺產的關聯性。這場講座吸引了將近百名聽眾與會,桃園國中陳寶慧校長盛讚這是一場深度的文化旅遊饗宴。

陳建志老師口述文化景點令人身歷其境
陳老師早在求學時期便有許多旅行經驗,畢業後考取英語領隊與華語導遊證照,遊歷了大江南北,也走過了世界各角落。即便如此,正值花樣青春的他最關注的還是家鄉的老地方。從2014年起的世界閱讀日開始,每年的四月份,他策劃了「金車走讀」活動,規劃將近80餘條台灣本土的史蹟路線,帶領學員走遍城市中的老街巷弄、名人故居、建築遺跡、獨立書店,發掘隱藏城市角落的故事,看見熟悉卻容易忽略的風景。

專題講座吸引多元聽眾前來取經
首先陳老師以一段教室裡的師生對話作為開場,教師詢問學生家鄉常見的文化景點有哪些,學生支支吾吾回答的不是古厝,不是廟宇,竟是「7-11」這樣的日常對話便是他所憂心忡忡,更是走讀活動的初衷。於是,陳老師為聽眾上了一堂世界遺產與古蹟分級的課,因為歲月的流逝會以這些留存的遺蹟,刻畫出文化的痕跡,後人也才得以一窺世代更迭的證據。
透過了簡報上的一張張照片,聽眾隨著陳老師開啟了任意門,也坐上了時光機,彷彿才聞到巴比倫空中花園飄來花香,就馬不停蹄從羅德島太陽神巨像穿越世界七大奇蹟,來到文化與自然兼備的複合遺產——馬丘比丘。台下難得來了一位一年級的聽眾,可是聽得津津有味呢!

年紀最小的聽眾發表課後感想
除了概覽了國外的世界遺產景點之外,陳老師也介紹了幾個台灣的潛力點。陳老師搭配有獎徵答的方式,讓聽眾更熱烈渴求了解「台灣之最」
「台灣第一座廟宇在什麼地方?」
「台灣最多古蹟的縣市是哪裡?」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三寶是三樣?」

實驗室學員發表對文化保存的想法
近日興起一股走讀的風潮,除了驗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有別於「旅遊團」式的來匆匆去匆匆,陳老師特別強調「走讀」的真義,參與走讀的朋友透過雙腳與五感感知環境變化及文化活動是極為重要的,藉此可以讓我們更加謙卑,發現天地之大,「我」如滄海之一粟。陳老師開玩笑地說,「不要用自己的俗去覺得別人的俗」,用雙腳走讀,用雙眼紀錄,我們閱歷的不只是紙本書籍,更多是人生況味。因了解彼此的差異而產生尊重,這也是國際教育的最大宗旨。

一場滿滿深厚的文化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