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韋邑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生活科技動手做活動
「大家仔細觀察這台太陽能車,拿起來,轉一轉…」
桃園市自主學習3.0實驗室於24、25二日,舉辦暑期營隊活動「生活科技創意手作營」。繼上學期的探究性課程後,再次邀請國教輔導團資深輔導教師陳韋邑與青溪國中陳彥綸老師,帶領學員動手實作。不過,營隊活動的一開始,學員們不是認識材料或工具,而是先從觀察實品開始。大家起身聚在桌前,輕輕地拿起教具,不好意思地瞧一瞧。

學員在講師帶領下,逐步學習機械結構
「請你想一想太陽能車的結構有哪些,請用心智圖畫出來…」
結束觀察活動後,學員們回到座位上,桌上擺放著操作講義,教室前的投影機投射出來的畫面卻是創意思考技法流程,學員滿臉狐疑地面面相覷,「老師到底什麼時候要開始教學了啊?」。
才結束心智圖,同組的學員們又七嘴八舌地討論起,製作太陽能車需要用到哪些材料。這是老師給的「腦力激盪」任務!

陳韋邑老師強調學習思考的重要性
本次營隊活動目標,是透過具體經驗,增進學生對於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進而了解基礎電子電路原理,另一方面利用簡單的工具學習光學影像原理,製作出可以實際拍攝照片之微型照相機。有別坊間速成式的材料包組裝,韋邑老師強調「表現任務雖然相同,材料也相同,但是透過創意發想後,每個人可以做出獨一無二的成品。」兩位陳老師的教學理念均秉持以素養為導向,強調學生要能夠從環境察覺需要,再將知識連結到生活。因此,即便每個學員都拿到統一尺寸及數量之套裝包,老師們也不急著讓他們直接按照說明書進行組裝。
「不要憑感覺!」韋邑老師從「皂飛車」的案例分享,讓學員認識車子構造與運作原理,提醒學員專案進行前,「做好規劃」是最重要的步驟。

陳韋邑老師指導學員操作銲鐵
透過直接測量,是設計圖中擬定尺寸的最佳依據,以避免臆測上的誤差。雖然一整天只能完成一個作品,看似效率不彰,但是韋邑老師強調學習歷程,勝過沒有後設認知的成果,在在體現素養能力的落實。
第一次畫設計圖的學員擔心作品無法順利運作,顯得躊躇不安,這也在老師們的預期之中。「如果原型設計不良,還可以透過奔馳法進行改善啊!」韋邑老師重申思考的重要性。懂得思考才是真正帶著走的能力,於是學員午餐便當盒上頭的橡皮筋,也巧妙地成為太陽能車的零件之一。

利用雷切模組製作可拍照微型攝影機
在觀察與發想的暖身之後,學員們遵循老師給的「核心步驟」,逐步進行作品的組裝。二天的活動中,由桃園國中王瀅傑組長擔任課程助教,協助學員操作鑽台與焊鐵等較具危險性的機具。營隊老師並不主動干涉學生作品,只是不停地在一旁提醒,「再想一下」、「怎麼樣會比教好」。

營隊學員發揮創意組裝各種不同造型車輛
此次營隊吸引實驗室學員報名之外,也有不少鄰近國小及國中學生參與。目前小六的永順國小陳同學本身就喜歡手作,她覺得很開心參加本次活動又學習到更多元的機具操作,如剝線鉗和電路板等。桃園國中二年級的陳同學表示,營隊課程雖然與國一的生活科技內容雷同,但是從舊經驗中,可以再發想新創意。

彥綸老師帶領學員認識光學與成像原理
第一天的作品「太陽能電力混合運輸車」,使用了3P開關、電池盒、太陽能板與電路板。在沒有太陽能的情形下,必須撥動開關至電池供電模式。組裝此一線路就需要了解紅線、黑線接正負極等基礎電路知識。實驗室學員黃同學認為電路知識稍微艱深,但是動手操作本身是很有趣味的。桃園國中一年級的楊同學,在焊接完太陽能板後,將作品放置鹵素燈下照射,看著太陽能車緩緩前進。「成功了耶!」,她開心地發出讚嘆聲。

王瀅傑助教仔細指導學員操作機具
第二天的主題是「我愛造相機」,顧名思義即讓學員自行組裝一台「照相機」。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擁有相機,使用相機是一件極其容易的事。不過,對於相機構造、光圈、快門與成像原理等,大部分的人就顯得一知半解了。

學員完成太陽能混合動力車
彥綸老師從墨子對於光學研究帶領大家認識攝影,「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放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放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於光,故景庫內也。」原來這就是關於針孔成像的說明呢!學員們利用APP到戶外練習測光,找到正確曝光時間。再透過雷切模組,開始「造」相機任務,裝入「底片」後,可以實際拍攝照片之微型照相機便宣告大功告成!

使用鹵素燈照射,讓太陽能車動了起來
本次營隊活動在桃園國中的協辦下圓滿落幕。透過動手實作,學習科學原理與機械構造設計的營隊課程,深受學員們的喜歡,藉此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信心。未來實驗室也將持續辦理相關活動,嘉惠學子。

學員們展示「造」相機成果,開心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