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國語日報報導。
「聽聽看這是什麼聲音?」只見一群學員閉眼躺在地上,鄭琪老師拿出大圓盤發出窸窣聲,突然一聲巨響,第一堂課海浪鼓體驗課,震撼開場了。「桃園市自主學習3.0實驗室」邀請「MUMU音樂學校」,利用具有人類學及考古價值的樂器,讓孩子體驗世界不同的文化。
獸骨樂器初接觸
「這是驢顎骨,它如何發出聲音?」「世界奇葩樂器」第一名,居然在眼前。鄭琪老師鬆脫驢齒,用手敲擊顎骨側邊發出聲音。
「古代樂器其實是溝通工具。動物用聲音吸引同伴聚集,長毛象就是這樣。」學員摸一摸獸骨,也聞一聞,搖想史前時代。

驢顎骨的聲音,學員都感新奇。
農耕迎賓真熱情
「舞蹈源自生活,非洲人看見族人耕作,會在一旁跳舞打氣。」曾於幾內亞學舞的朱麗貞老師,播放非洲農耕曲,代領學員把小木棍當作鋤頭跳舞。
「翻土吧!除草吧!」老師吶喊著,學員跳得滿身大汗,也感受到非洲人的熱情。跳完後,鼎鈞說:「體力耗盡,等一下得多吃兩碗飯。」

農耕跳農耕舞,表現翻土和除草。
朱老師還以葫蘆calabash當作樂器,教學員跳非洲迎賓舞;時而抬腿讓樂器穿過,時而拿在手上旋轉,沁璇說:「本來以為我不敢跳,沒想到跳得很盡興,這是我的新成就。」
擊鼓奏樂快樂頌
「老師教學生打鼓,是沒有看譜的。」劉翊欣以非洲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又說Dunun非洲鼓強調合作,敲擊時,也要聆聽同伴的鼓聲,才能奏出不同聲卜部、有節奏感的樂聲。

打鼓合作真快樂。
練習時,有時學員大喊:「哇!我打錯了。」,有時鬆了口氣說:「好險,我沒放砲!」有時哀嚎:「手好酸,快斷了!」人人用心學,彼此配合,獲得老師讚賞:「才一堂課就學會一首曲子,程度不錯。」
「世界音樂文化課」,帶來心靈饗宴。學員鼎鈞說:「這課程內容多元,師生互動多,我給九顆星的評分。」沁璇回饋:「這堂課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還更好玩。」最後大家高呼wassa wassa! (非洲語「快樂」),道出文化體驗非常愉快。

體驗後,學員感染非洲樂舞的活力。